首页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中国航母的跨年远航:了解美日态势感知能力

文章来源:观察者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1-08 10:50:00

  原标题:一周军评:中国航母的跨年远航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作为2023年的第一周,许多跨年的军事新闻都在这一周里得到继续。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便是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经宫古水道返回东海,完成了其从2022年12月中旬进入西太开始的远海巡航和实战化演训活动。作为中国海军在战斗力生成方面进度最快的航母,辽宁舰的出海在让全世界逐渐“习惯”的同时,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原本难见的美日西太平洋态势感知能力。

  此外,北约多国对乌克兰开启了新一轮的军事援助,虽然这一批援助似乎仍然夹杂了大把“剩余物资”,但也能看出新年开头乌克兰军队面临的挑战。

  1月2日,日方发布的返回东海的我辽宁舰

  中国航母的跨年远航

  据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网站1月2日通报,1月1日,中国辽宁舰与包括2艘055型大型导弹驱逐舰在内的4艘驱护舰和1艘补给舰组成的舰艇编队,结束了为期半个月的西太演训,经冲绳本岛和宫古岛之间的宫古海峡返回东海。 根据此前日方的跟踪和监视信息,日方最先是在2022年12月15日的中国东海附近水域发现了这支编队,并在16日跟踪其进入西太平洋水域。

  与传统上理解的航母编队各舰始终与航母编队紧密结合的状态不同,辽宁舰航母编队在进入西太平洋后,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所谓编队组成的变化:

  12月17日,055型导弹驱逐舰鞍山舰离开编队;12月18日,055型导弹驱逐舰无锡舰离开编队;12月19日,901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舰离开编队;12月20日,鞍山舰返回编队,054A型导弹护卫舰枣庄舰离开编队;12月21日,无锡舰和枣庄舰返回编队,鞍山舰、成都舰离开编队;12月23-25日,辽宁舰编队在关岛以西海域活动;12月25日,呼伦湖舰返回编队;12月27日,成都舰返回编队;12月28日,枣庄舰离开编队;12月30日,鞍山舰与枣庄舰返回编队。

  庞大的护航编队,并不总是常伴航母左右

  从自卫队发布的一系列信息看,在辽宁舰编队进出第一岛链过程中,自卫队同时出动了水面舰艇和空中的反潜巡逻机进行了跟踪,并从空中进行了监视拍照;而在辽宁舰编队在西太平洋水域进行活动的时候,自卫队持续跟踪辽宁舰编队的则是海自的水面舰艇。

  由于跟踪舰船需要优先保证对航母对监视,那些离开航母编队的舰船一旦从水天线上消失,与日舰脱离对海搜索雷达的接触,海上自卫队又没有足够的空中巡逻力量保持对这些水面舰艇对跟踪时,理论上就会出现海自这种“抓大放小”的工作方法。

  这种活动状态在冷战的美国航母战斗群和当代美军航母打击大队的使用中是一种常见情况。冷战时期,有时美军会以快速战斗支援舰和部分护航舰组建虚假的佯动航母战斗群,在夜间或者视距外干扰苏军的行动。当代海上的和平环境下,美军一个有3艘以上护航舰的航母打击大队经常会分出一艘或者多艘水面舰前往航母周边其他水域执行任务,航母本身则利用其舰载机部队的存在,为这些水面舰提供空中掩护和态势、情报支持。

  后者在西太平洋水域的常见形式,便是美国海军航母提供远程掩护,同时出动打击大队内的驱逐舰或巡洋舰在我国周边进行所谓“航行自由”行动。1月6日,东部战区就通报了1月5日隶属于“尼米兹”号航母打击大队的美“钟云”号导弹驱逐舰过航台湾海峡并公开炒作的情况。而在当天,“尼米兹”号航母就在附近的菲律宾海水域进行巡航,虽然两边的距离有1000公里左右,但对于同时拥有舰载机和自身高航速双重优势的航母打击大队而言,这确实是其支援范围内的下属力量。

  辽宁战斗群和尼米兹号打击大队的距离可能不远 图为台媒推测

  对于中国海军而言,尽管我们在西太平洋上的军事存在已经今非昔比,目前已经具备同时向西台投送多支有航母、驱护舰、补给舰、侦察船等不同类型装备的作战力量的能力,但相较于美军在这一地区的常年经营以及我军的理想需求而言,这类岛链外的远海行动中,同一时间内同一空间内能够调动的力量仍然相当有限,因此在实际行动中,同一艘舰的“分时赋用”与“一舰多能”,甚至在海上前后脚分别扮演红蓝两军都是必选操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海上演训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尽可能多得完成演训之外的情报搜集、侦察、战备等各种任务。

  对于我们而言,自卫队的“抓大放小”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海军活动范围延伸的结果。去年5月,辽宁舰也曾与多艘中国海军舰船组成编队进入西太平洋水域展开超过20天的实战化远航演训活动。当时编队的演训水域主要集中在台湾以东洋面,基本位于日本本土西南的大东群岛周边的专属经济区内。这一地区已经是日本法理上主权的南端,几个岛上的人口只有2000多人,再往南的冲鸟礁则只有日本单方面宣布的非法“领土权益”。

  由于远离日本本土,自卫队没有能力在这一水域上空维持密集的、常态化的空中巡逻力量,当时对辽宁舰编队的跟踪主要是以海上自卫队的水面舰为绝对主力。而当此次中国海军的编队进一步南下,前往关岛以西海域以后,水面舰跟踪虽然仍能持续,但从跟踪手段上已经有点“孤家寡人”的意思,除非关岛美军愿意“倾囊相授”,将自己在关岛周边预警机、水面舰艇、潜艇力量搜索到的信息同步共享给日本,自卫队本身在这一区域已经很难有更多的作为了。

  图为辽宁舰编队12月17日-31日的大致位置(按1-15排序),可见7-9代表的12月23-25日航迹位于关岛以西,不计入所谓“日本周边海域”之内

  对于中国海军而言,航母编队演训海域到了关岛周边海域,对于目前仍显稚嫩的中国海军航母而言,固然是一次重大突破,但从严格意义的实战角度考虑,这种理论上能够对关岛发动海空打击的能力想要化为实际的军事行动还有相当的难度。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海空战的经验所证明的,岛屿基地的防御体系是由舰队、岛上航空兵力、火力火器和守岛部队所共同组成的,虽然可以通过偷袭的形式对这些基地展开一次性的打击,但这些行动要么和美军突袭马金岛一样对战局的全局意义有限,要么和日军几次炮击瓜岛行动一样无法彻底削弱敌人。

  对于规模不小的航母编队而言,依托其高航速和严格的信号管制,展开突袭行动虽然在冷战末期由美军证实其可行,但同时又蕴含了巨大的风险。而考虑到我们航母性能上的限制,这样的行动能够起到的打击效果相比其他的打击手段的效费比,一定程度上也是值得怀疑的。

  但即便如此,中国航母编队“冲出岛链”,进入西太平洋的广阔天地里,依然有其大有作为的重要意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航母编队本身蕴含的强大打击能力和防御能力,使得航母不像其他节点性武器,是可以被一架战机、一枚导弹所轻易彻底摧毁的,对手一方面不能忽视其存在,另一方面还需要调动大量的作战兵力来进行相关的应对行动。

  而这种“周旋”之间,不仅配合航母作战的其他作战力量能够寻找到打击敌方航母编队乃至各类固定目标的机会,其他作战方向上的军事行动可能因为航母对对手力量的牵制而变得更加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