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 > 图说天下 > 正文

一带一路国际日,看“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沿线国家民俗故事

2023-01-05 10:16:47

来源: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分享到:

人类的记忆|一带一路国际日,看“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沿线国家民俗故事

 

▲《丝绸之路新疆段古遗址》组照节选,摄影/金炜(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第8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建筑文化类文献奖。
 

       “一带一路”国际日(12月16日)是在星云大师佛学开示和德慧启迪下,为纪念和宣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由全球第一大学社七三国际学社前主席陈恩田(英文名CANUTE)、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冀朝铸等国际著名学者发起,最终由世界和平丝带组织正式确定的国际民间节日,得到了联合国第8任秘书长潘基文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的关心和支持。“一带一路”国际日是首个起源于东方国家、代表东方国家文化自信的国际民间节日

       在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创办的历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中,共有2300多组记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的摄影作品获奖。在“一带一路”国际日,我们从第6到第10届年赛中,精选100组(每组挑选1幅)展现“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共66个国家和地区)风土人情的作品,分上、下两期呈现于此,通过不同国家在人物服饰、建筑文化、生活习俗、生产商贸、文体游艺、节庆活动和传统礼仪等各个方面的民俗故事,分享和传播丝路文化,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


 

“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俗故事


01中国

 

 


《高速路上大迁徙》组照之一,摄影/杨永光(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新疆伊犁霍城县果子沟,第8届生活习俗类终审评委特别奖。2010年赛里木湖至果子沟高速公路全线开通,挤占了千百年来哈萨克族春秋两季转场的通道。

02蒙古


 

 


《巴彦乌勒盖金鹰节》组照之一,摄影/Sanghamitra Sarkar(印度),拍摄于蒙古国巴彦乌勒盖自治省,第10届节庆活动类记录奖。与中国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相毗连的蒙古最西端的巴彦乌勒盖自治省也以哈萨克为主要民族,每年秋季这里都会举办金鹰节,展示令哈萨克人自豪的猎鹰与猎鹰人文化。

03新加坡


 

 


《土生华人的婚庆茶礼仪式》组照之一,摄影/Yeo Yeow Kwang(新加坡),拍摄于新加坡,第10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新加坡的华族可能在血统上杂有其它,但在文化上却始终遵循中华传统的根本,比如婚俗一样有提亲、订婚、纳彩、敬茶、成亲等步骤,但比一般华人更讲究传统和细节。

04马来西亚


 

 


《霹雳州的红树木炭》组照之一,摄影/Ng Choo Kia(马来西亚),拍摄于马来西亚霹雳州,第8届生活习俗类提名奖。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滩涂浅滩上,其中主体物种红树是优质木炭的好材料。

05中国


 

 


《百年滇越铁路》组照之一,摄影/姜铭林(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拍摄于中国云南,第10届建筑文化类提名奖。1910年通车的滇越铁路是当时云南唯一的一条铁路,从昆明通往河口出境至越南海防。

06印度尼西亚


 

 


《最后的海上游猎民族》组照之一,摄影/James Morgan(英国),拍摄于印度尼西亚,第8届生活习俗类大奖。生活在西太平洋珊瑚礁三角区地带的巴瑶人,可能是最后的一个海上游猎民族。

07缅甸


 

 


《蒲甘古城》组照之一,摄影/Kyaw Kyaw Winn(缅甸),拍摄于缅甸中部蒲甘,第8届建筑文化类终审评委特别奖。公元11世纪初,以蒲甘为中心的帝国建立起来,作为虔诚佛教徒的国王,带领他的子民不断地修建着寺庙和宝塔,以至于佛塔的数量超过城市居民的人数。

08中国


 

 


《舞火龙闹元宵》组照之一,摄影/张永林(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广东省丰顺县埔寨镇,第9届节庆活动类提名奖。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埔寨就有了元宵舞火龙,祈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五谷丰登的活动,现在已经定型为迎接新岁的习俗。

09泰国


 

 


《素可泰古城的佛像》组照之一,摄影/Md Rashid Un Nabi(孟加拉),拍摄于泰国素可泰,第8届建筑文化类文献奖。以线条弧度大,整体呈圆柱形的佛像著称的素可泰风格,大约形成于十三至十五世纪泰国的素可泰王朝时期,受到斯里兰卡艺术风格的最直接影响。

10老挝


 

 


《湄公河危险的捕鱼》组照之一,摄影/Suthep Kritsanavarin(泰国),拍摄于老挝湄公河,第6届生活习俗类大奖。这里居住着约10万人,他们的祖先几百年前就开始在这里生活、耕种、捕鱼,由于捕鱼业的巨大利润,这里的居民大都从事捕鱼行业,为了可以捕到鱼,很多人不得不涉险,用生命作赌注。

11柬埔寨


 

 


《柬埔寨僧侣的袈裟》组照之一,摄影/Md. Mahfuzul Hasan Bhuiyan(孟加拉),拍摄于柬埔寨暹粒,第9届人物服饰类提名奖。柬埔寨佛教信徒众多,入寺为僧者皆着袈裟,这是一种介乎黄、红二色之间的宽松长袍,在古老寺院的灰黑色石墙间分外夺目。

12中国


 

 


《最后的皮影》组照之一,摄影/张韬(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陕西省华县,第6届文体游艺类终审评委特别奖。皮影俗称“灯影子”,在灯光的照射下,以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13越南


 

 


《越南编鱼篓》组照之一,摄影/Do Tuyet Trinh(越南),拍摄于越南兴安省,第9届生产商贸类文献奖。在兴安一带,有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竹编鱼篓,农民通常在下地时顺手横放在稻田或溪流里,待收工时收起,便得到若干钻进去出不来的鱼虾。

14菲律宾


 

 


《曼达雅人服饰制作》组照之一,摄影/Eden Jhan(菲律宾),拍摄于菲律宾东大堡省卡拉加,第9届人物服饰类提名奖。蕉麻,又称马尼拉麻,是菲律宾原产的织布原料,用蕉麻织成的布叫做戴格美,曼达雅妇女尤其擅长用它来制作民族服饰。

15中国


 

 


《苗族赛龙舟》组照之一,摄影/张建林(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第7届文体游艺类文献奖。农历五月廿五,清水江畔的苗族都要举行独木龙舟赛,这个传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于纪念古代苗族英雄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传说。

16伊朗


 

 


《伊朗乡村学校》组照之一,摄影/Mohammad Golchin Kouhi(伊朗),拍摄于伊朗,第9届生活习俗类文献奖。这里有与家禽共舞的课间操,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复式教学和室外课堂,有老师在教学之外接送孩子的艰难,也有生活窘迫但坚持读书的学生……但最重要的是作为生活一部分的学校充满着快乐向上的力量。

17伊拉克


 

 


 

《库尔德人的诺鲁兹节》组照之一,摄影/Ibrahim Malla(意大利),拍摄于伊拉克尼纳瓦省阿格拉市,第8届节日文化类记录奖。在波斯历法中,3月21日是新年,又称诺鲁兹节。这个节日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拜火教。

 

18中国

 

 


《白裤瑶传统服饰制作》组照之一,摄影/廖丹宁(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第8届人物服饰类文献奖。白裤瑶的传统服饰,在原料上来源于天然,无论基础的棉、丝,还是附着其上的染料、画料;在制作上依赖手工,从纺纱、织布,到描绘、刺绣。

19土耳其


 

 


《安纳托利亚服饰》组照之一,摄影/Erkan Kalenderli(土耳其),拍摄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第8届人物服饰类文献奖。安纳托利亚是土耳其高原的别称,是连接欧亚大动脉——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沉淀下来的服饰文化也有很大的包容性。

20叙利亚


 

 


《玛路拉的圣十字节》组照之一,摄影/Ibrahim Malla(叙利亚),拍摄于叙利亚,第7届节日文化类文献奖。公元七世纪之前,叙利亚是基督教的传播中心,尽管现在这里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但距离首都大马士革不远的玛路拉村却是基督教村庄,并且使用着耶稣传教时所用的亚拉姆语。

21黎巴嫩


 

 

 

《黎巴嫩婚礼》组照之一,摄影/Khaled Ayad(黎巴嫩),拍摄于黎巴嫩,第9届传统礼仪类提名奖。在阿拉伯国家里,黎巴嫩信仰基督各教派的人口比例较高,但是在重大的礼仪中仍保有阿拉伯文化中的某些风格。

22中国


 

 


《木活字印宗谱》组照之一,摄影/吴小淮(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浙江省瑞安市东源村,第6届文体游艺类文献奖。在瑞安市东源村,至今仍有百余人沿用元朝初年的祖先传承下来的木活字印刷手艺,为各地农村宗族编修、印刷宗谱。木活字选用上好的棠梨木刻制,字体要用老宋体,刻字时必须静心运气,功到字成,刻好的字依独特的排序方式排列收纳待用。

23以色列


 

 


《耶路撒冷圣墓朝拜》组照之一,摄影/Galya Tibbon(以色列),拍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第8届节日文化类文献奖。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建在基督受难、埋葬、复生的地方,每年,成千上万的信徒来此朝拜。在“受难之路”上追随耶稣脚步的信徒来自所有的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埃塞俄比亚正教、亚美尼亚教派、亚叙教会、科普特教等等。

24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鞋匠》组照之一,摄影/Hisham Hamed Sarsour(巴勒斯坦),拍摄于巴勒斯坦希伯伦市,第8届人物服饰类提名奖。耶路撒冷以南40公里有一个居住着十几万巴勒斯坦居民、400位以色列居民,驻扎着2000多名以色列士兵的小镇,它的希伯来语名字为“希伯伦”、阿拉伯语名字为“哈利勒”。

25中国


 

 


《鄂温克祭火》组照之一,摄影/任兆利(中国),拍摄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辉苏木,第9届传统礼仪类文献奖。农历十二月廿三,是鄂温克人认为的火神回天日,在牧区,鄂温克人以五色布条搭在火架四周,并在火前摆桌上供,跪拜后,在主祭的带领下按顺时针转圈,投供品入火,祈福风调雨顺、富裕安康。

26也门


 

 

 

《也门古城建筑》组照之一,摄影/Teodora Vasileva(保加利亚),拍摄于也门,第9届建筑文化类文献奖。也门的传统建筑风格不单单体现在与沙漠环境共生的粗砺质感、与骄阳蓝天辉映的色彩装饰,更融进单体建筑之间、民居与公共环境之间,甚至建筑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亲密、和谐,连所谓现代文明的电线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27阿曼


 

 


《贝都因人的传统服饰》组照之一,摄影/Abdulla Al-Mushaifri(卡塔尔),拍摄于阿曼,第8届人物服饰类提名奖。阿曼所处的阿拉伯半岛是贝都因人最初的家园,游牧生活锤炼出贝都因男人的坚毅与勇敢,对于佩剑、佩枪的热衷就体现了这一点,而宽大的白袍则是对强烈日光的抵御。

28中国


 

 


《赶海》组照之一,摄影/苏雁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辽宁省锦州市、葫芦岛市沿海滩涂,第9届生产商贸类文献奖。锦州市孙家湾至葫芦岛市曹庄沿海一带拥有多处平缓的潮间带滩涂,赶海成为了沿海村民重要的生活来源,丰产期,手持钉耙的赶海人可在一个潮水涨落时段收获200-500斤鲜活贝类。

29沙特阿拉伯


 

 


《麦加朝圣》组照之一,摄影/Altaf Qadri(印度),拍摄于沙特阿拉伯麦加,第8届文体游艺类文献奖。这是穆斯林最重要的功课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在“移动”中朝圣,首先有些人甚至万里奔赴麦加,而在麦加的整个活动也包含了众多的“移动”行进:从麦地那至麦加还有400公里、环游天房7圈、奔走两山7趟……

30卡塔尔


 

 


《卡塔尔国庆日》组照之一,摄影/Ahmed Shaaban Elimi(埃及),拍摄于卡塔尔,第10届节庆活动类记录奖。为了迎接卡塔尔的国庆日,埃米尔的卫队开始典礼队列的强化训练,以期在表演时展现英姿,其中包括传统的骑术、音乐、舞蹈,连士兵的衣着也是不折不扣的海湾穆斯林战士的典型样式,突显了卡塔尔立国之根本。

31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扎耶德大清真寺》组照之一,摄影/Mario Bejagan Cardenas(菲律宾),拍摄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市,第9届建筑文化类提名奖。阿布扎比的扎耶德清真寺,经过了十余年的建造于2007年的斋月开放,其夸张与奢华的装潢惊艳世界。

32中国


 

 


《青海六月会》组照之一,摄影/尹永宏(中国),拍摄于中国青海省同仁县,第9届传统礼仪类终审评委特别奖。整个农历六月中下旬,在藏语中称为“热贡”(金色谷地)的隆务河两岸沉浸在欢腾中,这场盛会在当地被称为热贡六月会。

33科威特


 

 


《科威特国庆节》组照之一,摄影/Raed Nasser(科威特),拍摄于科威特,第8届文体游艺类文献奖。科威特是一个小国,故国家独立的意识尤为强烈,国庆节是这里最突出的一种全民活动。

34巴林


 

 


《巴林制陶》组照之一,摄影/Yousef A. Al-Masoud(沙特阿拉伯),拍摄于巴林,第9届生产商贸类记录奖。巴林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但历史悠久,在这里你还能看到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创作——陶器,而且保持着相当传统的制作流程。

35中国


 

 


《俄亚摩梭村落的生活》组照之一,摄影/吴新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俄亚大村,第9届生活习俗类文献奖。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境内有个木里藏族自治县,该县的境内又有一个俄亚纳西族乡,如此复杂的民族交错居住的环境中,由于地理环境的严峻、生活生产条件的基本自足。

36希腊


 

 


《希腊沃武萨的村民》组照之一,摄影/Androniki Christodoulou(希腊),拍摄于希腊伊庇鲁斯大区约阿尼纳州沃武萨村,第9届人物服饰类文献奖。希腊西北部山区的沃武萨的村民对流经这里的阿沃斯河非常尊重,绝不允许有污染的事件发生。

37埃及


 

 

 

《埃及金属铸造工艺》组照之一,摄影/Nader Mohamed Saadallah(埃及),拍摄于埃及亚历山大市,第9届生产商贸类文献奖。回炉废旧金属,观察火焰,浇铸铁水,最后成模……每天,铸造厂的工人们都在温度高达60℃的车间里,面对能够燃烧至1000℃的冶炼炉,默契配合,辛苦劳动。

38中国


 

 


《甘南晒大佛》组照之一,摄影/夏树村(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拍摄于中国甘肃省碌曲县郎木寺镇、迭部县益哇乡扎尕那村,第9届节庆活动类记录奖。远道而来瞻仰佛像的信徒,总是穿着节日盛装,听经、转经、煨桑、膜拜,远远地注视着山坡上巨大的唐卡。

39印度


 

 


《帐篷里的电影》组照之一,摄影/Amit Madheshiya(印度),拍摄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农村,第6届文体游艺类大奖。帐篷电影院一般放映当地语言的电影比如宝莱坞电影,当然也放映好莱坞电影的预告。

40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椰枣初加工》组照之一,摄影/Muhammad Jahangir Khan(巴基斯坦),拍摄于巴基斯坦信德省苏库尔,第9届生产商贸类文献奖。巴基斯坦是世界上第三大椰枣出口国,该产业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为国家带来经济收益。

41孟加拉


 

 


《游戏在达卡机场边》组照之一,摄影/Md. Khalid Rayhan Shawon(孟加拉),拍摄于孟加拉达卡,第9届生活习俗类大奖。生活在达卡机场周围的孩子,每天的游戏中都伴随着飞机的起落,他们甚至会越过栏杆接近跑道。

42中国


 

 

 

《客家元宵节活动》组照之一,摄影/罗品禧(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的客家地区,第9届节庆活动类记录奖。粤闽赣三省交界处聚居着经过数度南迁沉淀下来的原籍中原的汉族人,他们自称客家,顽强地保留着古远的传统风俗。

43阿富汗


 

 


《巴米扬洞穴社区生活》组照之一,摄影/Zann Huizhen Huang(新加坡),拍摄于阿富汗巴米扬,第9届生活习俗类提名奖。巴米扬,曾经以两尊凿刻于公元之初的大佛著称,更因为塔利班炸毁它们扬名于世。现在生活在这片谷地中的人们,似乎仅仅以糊口为追求目标了。

44斯里兰卡


 

 


《佛牙节》组照之一,摄影/A K M Shehab Uddin Shehab(孟加拉),拍摄于斯里兰卡康提,第6届节日文化类提名奖。一年一度的佛牙节是斯里兰卡康提小城一个大型的多姿多彩的文化盛典,在佛历的耶色拉月(Esala)举行,相当于西历的七八月间。

45中国


 

 


《地窨院里的民间艺术家》组照之一,摄影/许春莉(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拍摄于中国河南省陕县西张村镇南沟村,第9届生活习俗类文献奖。作为日常生活美化的剪纸,在传统社会中大多是女性做针线活的空隙顺手而为并口耳相传。

46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的渔业》组照之一,摄影/Leesha Mohamed(马尔代夫),拍摄于马尔代夫,第8届生活习俗类提名奖。作为岛屿国家,马尔代夫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所以渔业是该国的第二大产业。

47尼泊尔


 

 

 

《加德满都河谷的自流水嘴儿》组照之一,摄影/Utpal Das(印度),拍摄于尼泊尔加德满都,第8届建筑文化类文献奖。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造的自流水嘴儿是加德满都河谷地区常见的传统供水系统,而精美的雕刻则充分体现了受惠于这套系统的人们的期望、信赖与热爱。

48中国

 

 


 

《丝绸之路新疆段古遗址》组照之一,摄影/金炜(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8届建筑文化类文献奖。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时空跨度最大的遗产,新疆段4000多公里的沿途,分布着十余处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与宗教间的文化交流的遗址。

49不丹

 

 


《不丹泽曲节》组照之一,摄影/Stuart Chape(澳大利亚),拍摄于不丹布姆塘宗贾卡尔,第9届节庆活动类提名奖。泽曲节是纪念莲花生大士的宗教节日,在不丹各地日期是不同的,十月的贾卡尔泽曲节,时间为4到5天,通常要举行祈祷仪式和面具舞表演。

50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妇女的传统服饰》组照之一,摄影/Vladimir Jirnov(乌兹别克斯坦),拍摄于乌兹别克斯坦,第8届人物服饰类文献奖。传统的乌兹别克斯坦妇女服饰相当华丽与繁复,丝织品、棉织品的纯熟运用,矿物质的宝石、金属的锻打件与刺绣搭配而成的头饰,都体现出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以及本土产出的极致开发。


51中国

 

 


《傣族泼水节》组照之一,摄影/魏龙(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拍摄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6届节日文化类提名奖。泼水节即傣历新年,是傣族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当节日来临,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接着跳起象脚鼓舞和孔雀舞,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泼水之寓意是随佛教进入傣族地区,但也附会上许多有当地特色的传说。

52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的珠宝镶嵌工艺》组照之一,摄影/Sheker Akiniyazova(土库曼斯坦),拍摄于土库曼斯坦,第9届人物服饰类记录奖。土库曼斯坦工匠擅长镶嵌珠宝,无论是首饰还是日用品,甚至在乐器、武器上,都习惯性地在金、银、铜、铁等金属的基础上镶嵌珠宝,形成非常繁复的花纹,作为装饰,至今这些传统工艺仍然遵循着经典的流程。

53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叼羊》组照之一,摄影/Afshin Azarian(伊朗),拍摄于塔吉克斯坦,第8届生活习俗类文献奖。在波斯语中,叼羊被称作“山羊抓”,骑在马或牦牛上的男子抢夺一只羊或小牛的尸体,是典型的中亚运动,普什图人、哈扎拉人、塔吉克人、土库曼人、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维吾尔人都视叼羊为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娱乐项目。这是冲突激烈的比赛,骑手们可以用鞭子击退对方,所以他们通常都会穿着厚重的衣服、戴头盔;为了避免被抢夺的尸体撕裂,赛前要经过长时间的冷水浸泡。现在作为比赛项目,各国都制定了一些规则,但民间常常沿习当地的传统,比如为了安全和成功所做的祈祷,比如奖品不用金钱等等。

54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乡村手工地毯制作》组照之一,摄影/Maksat Osmonaliev(吉尔吉斯斯坦),拍摄于吉尔吉斯斯坦纳伦州,第10届生产商贸类记录奖。居住在山村里的吉尔吉斯人依然自己制作羊毛地毯,这个活计费时费力,而且需要全家人甚至整个社区的努力,剪羊毛是男人的工作,剩下的工作就靠妇女和孩子了。最能体现吉尔吉斯纹饰风格的装点考验着制作妇女的审美精神(女孩常常被要求在一旁协助并学习),她们根据需要染出不同颜色的毡块,绘制、裁剪、连缀花纹,形成一块美丽的吉尔吉斯羊毛地毯。

55中国


 

 


《维吾尔族传统乐器制作》组照之一,摄影/李咏梅(中国),拍摄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等,第10届生产商贸类提名奖。据研究考证,维吾尔族传统乐器起源于汉代的古龟兹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维吾尔人吸取了四面八方的音乐元素以及乐器形态,特别是因为长期服务于民间生活,在乐器制作方面更为突出地域特色和口头传授。

56俄罗斯


 

 


《厄尔兹亚民族婚礼》组照之一,摄影/Pankov Mikhail(俄罗斯),拍摄于俄罗斯莫尔多瓦共和国,第8届传统礼仪类终审评委特别奖。这是一支仍然使用古老的语言、服装、仪式的民族,在婚礼上这些元素得到完整的呈现。

57白俄罗斯


 

 


《教堂的复兴》组照之一,摄影/Alfred Mikus(白俄罗斯),拍摄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州波斯塔维市路查易村,第8届传统礼仪类文献奖。圣赛迪由斯教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建筑。 教堂的神甫和教区的信徒们正在一起努力恢复它往日的风采。

58中国


 

 


《布马舞》组照之一,摄影/蔡红霞(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第8届文体游艺类文献奖。布马舞源于“泥马渡康王”的南渡移民记忆,又增添了当地荣誉的炫耀,具有中国民间舞种源流学研究的价值。

59乌克兰


 

 


《乌曼的犹太教新年》组照之一,摄影/Maxim Dondyuk(乌克兰),拍摄于乌克兰切尔卡瑟州乌曼,第9届节庆活动类大奖。每逢犹太教的新年,众多的哈西德教派信众都会来到乌曼朝圣,使这里成为以色列以外最大的犹太人朝圣中心之一。葬在这里的哈西德布拉斯洛夫教派创始人拉比纳赫曼曾说:如果有人愿意来到我的坟前,奉献一个铜板和十首赞美诗,我将把他从地狱的深渊中拉出来,无论他过去做了什么。这正是哈西德教派反抗严格的律法学术,让普通人拥有证道欣喜的本质所在。

60格鲁吉亚


 

 


《第比利斯耶稣诞生日庆典游行》组照之一,摄影/Edson Walker(巴西),拍摄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第9届节庆活动类记录奖。第比利斯信仰东正教的民众,依据根据东正教教历,在1月7日举行盛大的圣诞节游行庆典,庆祝耶稣的诞生日。

61阿塞拜疆


 

 


《巴库内城》组照之一,摄影/Agdes Baghirzade(阿塞拜疆),拍摄于阿塞拜疆巴库,第6届建筑文化类文献奖。巴库地处阿布歇隆半岛南海岸,曾是前苏联重要的石油产区,如今是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的内城是一座堡垒遗址,城内有众多世纪遗留下来的建筑。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库墙城及城内的希尔梵国王宫殿和少女塔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62中国


 

 


《建筑藏式寺院的墙》组照之一,摄影/达瓦占玛(中国),拍摄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第8届建筑文化类文献奖。寺院要修建一座新建筑,周围的乡亲都赶来参与。男人们步调一致地边歌唱边打着夯,妇女们则负责装土并运到正在不断升高的墙体的顶部。在传统中,妇女是不能参与到打夯中的,据说会影响墙的坚固。协调劳动节奏的歌曲是即兴的,年长者会有一些过往的积累,但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体验这种劳动形态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63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面食传统》组照之一,摄影/Tatevik Vardanyan(亚美尼亚),拍摄于亚美尼亚瓦约茨佐尔省杰尔穆克镇,第9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亚美尼亚传统面食丰富,杰尔穆克的妇女会合伙制作最有名的拉瓦什和面条。拉瓦什是用不发酵的面团擀薄,贴在烤炉内壁烘焙而成,而面条则挂起晾干。这两种食物养育了亚美尼亚人,并随他们流布世界各地。

64摩尔多瓦


 

 


《摩尔多瓦传统婚礼》组照之一,摄影/Victor Ciutac(摩尔多瓦),拍摄于摩尔多瓦共和国,第9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信仰东正教的摩尔多瓦人在教堂举行结婚典礼,以点燃蜡烛开始,象征上帝的光明指导着新人;神甫将戒指放在新人的额头上、为新郎加冕,表示神圣的婚姻经过上帝的允诺;圣杯里无论盛的是酒还是蜂蜜水,用手帕盖住新人紧握的双方祈祷,都是对婚姻的加持;婚礼的最后是一顿大餐,为来宾洗手、面包游戏则是世俗的快乐。

65中国


 

 


《苗家斗马》组照之一,摄影/马红专(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州融水苗族自治县,第9届节庆活动类文献奖。在当地,斗马能手最受姑娘青睐,因为相传,有位姑娘用这种方式选择了自己的伴侣。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斗马因为强烈的感官刺激,成为了当地一种更多人参与的烘托节日气氛的活动。

66波兰


 

 


《马拉雪橇比赛》组照之一,摄影/Krzysztof Chramiec(波兰),拍摄于波兰小波兰省札科帕内,第8届文体游艺类提名奖。马拉雪橇是波兰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运动,新年伊始的每个周末,扎科帕内市附近的村民都会自发组成团队,身着鲜艳的传统服饰,装饰好马具,使用最好的雪橇进行马拉雪橇比赛。

67立陶宛


 

 


《立陶宛民族服装》组照之一,摄影/Rymantas Penkauskas(立陶宛),拍摄于立陶苑,第6届人物服饰类终审评委特别奖。在工业化进程中立陶宛文化有着巨大的变迁,所以立陶宛人非常重视保存本民族最核心的文化象征,比如木十字架与民族服饰。立陶宛服饰以色彩艳丽、图案丰富的编织腰带最为引人注目,向客人献上这种腰带,则是表达对客人的崇高敬意。

68中国


 

 


《最后的澡堂生活》组照之一,摄影/杨申(中国),拍摄于中国北京市,第8届生活习俗类终审评委特别奖。北京南苑有一家百年历史的公共洗澡堂,名叫双兴堂。民国时期,曹琨、冯玉祥都来这下过“饺子”。如今,处于棚户区改造的双兴堂,时刻面临拆迁,捧场的也大多是些怀旧的老头儿。

69拉脱维亚


 

 


《里加的新艺术建筑风格》组照之一,摄影/Gunta Podina(拉脱维亚),拍摄于拉脱维亚里加,第7届建筑文化类文献奖。里加是新艺术的中心之一,市中心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建筑属于这一风格。新艺术是风靡全欧的艺术风潮,以多种多样的面部表情著称。

70捷克


 

 


《捷克小镇上的国王游行》组照之一,摄影/Magdalena Strakova(捷克),拍摄于捷克库诺维采镇,第8届人物服饰类提名奖。缎带覆面(不易被认出)、口含玫瑰(不易被听出)的“女孩”,骑着用纸花装饰的马,两年一度,接受着沿街人群的喝彩……这是一个回顾性的节日,纪念数百年前一位匈牙利国王化装成女性逃离战场。每次活动,都会挑选一位优秀的男孩来扮演国王。

71斯洛伐克


 

 


《卢森尼亚人的木质教堂》组照之一,摄影/Andrej Belovezcik(斯洛伐克),拍摄于斯洛伐克普列索夫州,第10届建筑文化类记录奖。斯洛伐克东北部的普列索夫州被认为是欧洲较为贫困的地区,长期以来人民以务农为生,正因此培养了他们更为坚定的信仰。在教堂的建设上,卢森尼亚人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耐心,他们认为木头是活的树,代表生命,而金属没有生命,常常与黑暗力量联系在一起,所以他们的木质教堂没有一个金属钉。今天我们在修复的时候只能恢复其形象,但不可能不使用金属,这或者标志着我们的信仰还再像我们的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那么纯粹而坚定了。

72中国


 

 


《武当太极功夫》组照之一,摄影/罗品禧(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湖北省武当山,第8届文体游艺类大奖。在中国与少林功夫齐名的是武当太极,相较前者而言,太极更为重视内在修炼,讲究轻巧灵动,除博击外,还更多地被运用于修性养生。

73匈牙利


 

 


《莫哈奇的布索加拉节》组照之一,摄影/Aron Suveg(匈牙利),拍摄于匈牙利巴兰尼亚州莫哈奇镇,第9届节庆活动类记录奖。居住在匈牙利的克罗地亚人,一年一度举行布索加拉节。虽然依据天主教历排定节日,但如果大多数的欧洲狂欢节一样,布索加拉节也有很浓厚的异教色彩和当地性,比如奇怪的面具、特定的仪式,都不是天主教义中的内容。

74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亚教堂》组照之一,摄影/Jernej Trnkoczy(斯洛文尼亚),拍摄于斯洛文尼亚,第8届建筑文化类提名奖。斯洛文尼亚是一个小国,但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天主教国家,境内现存有3000座大大小小的天主教堂,大多是建造或重修于十八世纪。

75中国


 

 


《晒秋》组照之一,摄影/韩义(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河南省辉县市南寨镇凤凰寨、林州市石板岩乡水段村,第9届生产商贸类文献奖。山楂是太行山区最为重要的经济果木,每到秋季成熟期,无论山崖顶,还是石板房顶,凡能够出现平面的地方,都是乡民们晾晒一年辛苦收获的好场所。

76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捞海绵》组照之一,摄影/Stipe Surac(克罗地亚),拍摄于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地区,第9届生产商贸类文献奖。克罗地亚濒临亚得里亚海的达尔马提亚群岛出产海绵,这是一种海洋里的动物,其良好的吸附功能,使之广泛应用于医疗、印刷、清洁,甚至武器制造中。克拉帕尼岛的海拔高度不超过1.25米,面积只有0.36平方公里,但已经有300多年捞海绵的历史了。

77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斯雷布雷尼察的集体葬礼》组照之一,摄影/Mattia Vacca(意大利),拍摄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族共和国斯雷布雷尼察,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每年7月11日,波斯尼亚东部小镇斯雷布雷尼察都会举办一场集体葬礼。1995年该地区民族间的冲突,致使数以千计的穆族被杀害,至今仍在进行确认身份,通知家属,而后下葬的工作。

78中国


 

 


《大园驱虫草龙舞》组照之一,摄影/王群荣(中国),拍摄于中国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第8届文体游艺类提名奖。在无农药驱虫的年代,每到禾苗生长旺季,农民即扎草龙舞动于田间,期望驱虫护稻。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样的仪式逐渐演变成对丰收的祈望,对美好吉祥愿望的寄托。

79塞尔维亚


 

 


《本耶夫奇人的小麦崇拜》组照之一,摄影/Igor Markov(塞尔维亚),拍摄于塞尔维亚苏博蒂察,第9届传统礼仪类文献奖。塞尔维亚最北端的伏伊伏丁那省的最北端苏博蒂察是一片肥沃的平原,信仰天主教的本耶夫奇人定居在这里已经四五百年了。他们与这片土地,特别是盛产的小麦之间有着牢不可分的联系:最日常的工作是种植小麦,工艺品也可以用小麦来制作,教堂里的仪式上点缀着麦穗,连鞋上也会出现麦穗的纹饰。

80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北部山区的节日》组照之一,摄影/Donald Plozha(阿尔巴尼亚),拍摄于阿尔巴尼亚斯库台省马拉希阿马达区科勒门德市沃茂实村,第9届节庆活动类提名奖。阿尔巴尼亚北部山区虽然处于较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但数百年来伊斯兰教、东正教与天主教此消彼长,都曾进入并影响着这片土地,加之传统信仰的遗留与变种,形成了这里独特的信仰特色,在节日的活动中尤其突显。

81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的面具》组照之一,摄影/Dinu Stefan Lazar(罗马尼亚),拍摄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第9届人物服饰类提名奖。现在,每逢岁末的乡村节日,罗马尼亚人又会遵从传统的习俗戴上面具,不过,在面具的形式上,他们有所创新。

82中国


 

 


《白族绕三灵》组照之一,摄影/余国勇(中国),拍摄于中国云南省大理市,第6届节日文化类提名奖。“绕三灵”指串游大理地区三座著名的寺院,祈求福报的一项民俗活动,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每年农历四月廿三至廿五,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身着节日盛装,以村庄为单位,组成绕三灵队伍。历时三天,且歌且舞行走四十多公里路程。

83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主显节上的荷鲁舞》组照之一,摄影/Hristo Dimitrov(保加利亚),拍摄于保加利亚卡尔洛沃,第9届传统礼仪类提名奖。荷鲁舞,是保加利亚著名的集体舞蹈,主要的形式为手臂相连形成闭合圆圈,通过各个圆环的移动形成不同的格式变化。在寒冷的冬季,庆祝主显节的男人们站在河水中完成荷鲁舞,体现了他们的勇气、激情与骄傲。

84北马其顿


 

 


《韦夫查尼圣罗勒日》组照之一,摄影/Claudio Cesarano(意大利),拍摄于马其顿共和国韦夫查尼区,第10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靠近阿尔巴尼亚的韦夫查尼区信仰东正教,每年1月的圣罗勒日都会认真地举办为期两天的庆祝活动:舞蹈、游行,还有类似俄罗斯主显节的浸水洗礼,晚上则是饮酒聚餐,入夜则开始为第二天凌晨就开始的庆祝活动化装,直到跳不动为止,再次入夜是象征驱魔的火堆燃烧起来……虽然韦夫查尼经济实力不强,节日里街上的装饰很简陋,更没有游客观赏,但所有人都认真准备,穿上往昔的服装,连扮演新娘也遵守古制由男人出任。(注:1991年11月20日,马其顿宣布独立,定宪法国名为“马其顿共和国”。2019年2月12日,北马其顿政府宣布正式更改国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85俄罗斯


 

 


《俄罗斯桦树节》组照之一,摄影/Marina Sycheva(俄罗斯),拍摄于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州苏兹达尔市,第8届节日文化类提名奖。每年圣灵降临节,苏兹达尔举行传统的桦树节庆典。人们用花草装饰房屋,穿上最漂亮的传统服装,戴上桦树枝头环,唱歌跳舞。这是一个民俗事象叠加的节日,还包含了对即将到来的丰收祈祷:一个小姑娘从人们交叉的手臂上走过,把一支黑麦麦穗带入教堂。

86中国


 

 


《普兰服饰》组照之一,摄影/向文军(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普兰县,第9届人物服饰类记录奖。普兰服饰中最古老而独特的一种是只在节日盛典时才穿着的礼服,据说得名于一位幻化成孔雀的王妃,这与该地区处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峡谷地带,与印度、尼泊尔的宗教文化交流交早有关。可以世代相传的孔雀礼服以羔羊皮、毛呢为主料,领、袖、襟底镶水獭皮,外套绸缎,上缀绿松石、蜜蜡、珍珠和黄金、白银等珠宝。

87缅甸


 

 


《缅甸钦族的纹面》组照之一,摄影/Zay Yar Lin(缅甸),拍摄于缅甸钦邦敏达县,第9届人物服饰类文献奖。钦族为缅甸100多个民族中人数较多的一个,妇女纹面是其重要特点。据学者考证,该民族与中国的羌族有历史渊源,然而今天的羌族并不纹面,不过,另一个与羌族相关的中国民族独龙族至今仍有纹面的遗存。

88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赛牛节》组照之一,摄影/Muhammad Fadli(印度尼西亚),拍摄于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巴都桑卡镇,第7届节日文化类大奖。种植季节到来前举行的赛牛,是西苏门答腊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不是竞赛,也没有什么获胜者,最重要的是快乐和展示牛。表现出色的牛将会在市场上得个好价钱,表现出色的赛牛人将收获名气。

89中国


 

 


《嘉绒藏族女子成人礼》组照之一,摄影/滕利明(中国),拍摄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第10届传统礼仪类提名奖。在丹巴县,年满17岁嘉绒女子的成人礼,一般请宗教领袖选择吉日安排在农闲时段举行。仪式的核心是改变女孩的发型:两辫交盘的发尾须缠绕在脑后一根长约45厘米、粗约2厘米的发簪上。因此头饰状若两只角,当地又用汉语称仪式为“戴角角”。长辈将青稞种子撒向姑娘意寓成熟,年轻的男子跳起锅庄意味着姑娘可以接受异性的求爱。

90越南


 

 


《占族穆斯林女子成人礼》组照之一,摄影/Ly Hoang Long(越南),拍摄于越南宁顺省藩郎市,第8届传统礼仪类文献奖。越南中部沿海的藩郎市生活着大约4万名信奉伊斯兰教的占族人。占族的女孩子到了15岁,在第一次月经之前,家人就要为她举行成人礼,以宣告她拥有了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

91伊朗


 

 


《伊斯兰的拱顶建筑》组照之一,摄影/佟博(中国),拍摄于伊朗中部地区,第8届建筑文化类文献奖。地处干旱酷热地带,这里的建筑必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之道,“拱顶”便是最有特色的一端。在解决了诸如承重、隔热、内部空间拓展等技术性的问题之后,文化附丽其上:小拱顶对大拱顶的响应、宗教建筑比普通建筑装饰性更强,最终对于拱顶的热爱,促使人们对连接中心性建筑的过廊都竭力美化。

92土耳其


 

 


《泰芬尼镇的赶羊过河比赛》组照之一,摄影/Bülent Suberk(土耳其),拍摄于土耳其布尔杜尔省泰芬尼镇,第9届节庆活动类文献奖。每年夏天的赶羊过河比赛都吸引着小镇周围的人们,天刚一亮就赶到观赛,因为烈日当头时,羊害怕河水反光就会拒绝下水。比赛开始,做着记号的羊群被它们的主人引领着游过小河,胜利属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把最多的羊赶到对岸的牧羊人。在这个以畜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一个熟练地掌握了各项技能的牧羊人是值得骄傲的,而获胜者更能为自己的村庄赢得声誉。

93中国


 

 


《舟曲东山转灯祈福》组照之一,摄影/金鑫(中国),拍摄于中国甘肃省舟曲县东山乡石家山村,第10届节庆活动类记录奖。根据东山转灯的步法,研究者认为是秧歌的变种,流行于汉族村寨,舞者只限于男性,极重黑夜进行及按照规定的线路行进,从舞队的整体形态看动作幅度不大,沉稳整齐,宗教意味强烈。腊月做灯,正月初三开始转灯。

94印度


 

 


《印度教的恒河祈祷》组照之一,摄影/蔡昭林(中国),拍摄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阿拉哈巴德,第9届传统礼仪类文献奖。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母亲河,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供养,更是宗教的崇拜对象。无数的神话传说围绕着这条河流,而每一位印度教徒对它的向往、和它的亲密接触,可以说从晨至夜、从幼至老,无分男女、无论尊卑。

95孟加拉


 

 


《没有地方可以扶》组照之一,摄影/Akash Gmb(孟加拉),拍摄于孟加拉,第7届生活习俗类文献奖。近3000公里的铁轨纵横交错在孟加拉三角洲的低地,连接了首都达卡与东南部的吉大港,向西南部则通向印度的加尔各答。由于乘客较多、火车承载能力有限,不少乘客更偏向于“乘坐”于车顶,因为这是仅有的空间了;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车费太贵了。

96中国


 

 


《玉其塔什的柯尔克孜族游牧生活》组照之一,摄影/赵登文(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玉其塔什,第7届生活习俗类提名奖。在柯尔克孜语里,“玉其”是量词“三”,“塔什”是“石头”。这三块石头就是三座雪山,每年夏季冰雪融化,形成潺潺溪流,灌溉着大片草场,成为玉其塔什草场十万头牲畜、五千名群众生命的源泉。

97俄罗斯


 

 


《科米共和国的游牧民族》组照之一,摄影/Alexander Fedorov(俄罗斯),拍摄于俄罗斯科米共和国,第9届生活习俗类文献奖。科米共和国的北部冰雪覆盖,生活着科米人和涅涅茨人。因为生活环境严酷,他们需要家族的团结合作:男性负责放牧驯鹿,而女性除了参与迁徙中的驾雪橇、搭帐篷之外,还需要为全家人准备饮食,孩子们也在追随父母的生活学习着适应性别角色。

98希腊


 

 


《麦提欧拉修道院》组照之一,摄影/VMilos Bicanski(塞尔维亚),拍摄于希腊,第6届建筑文化类文献奖。麦提欧拉修道院群位于希腊中部的品都斯山脉的东缘,麦提欧拉的意思是“悬在半空”,矗立在峻峭岩石上的修道院,正好是希腊正教会修士寻求与上帝沟通的一个途径,大约1000年前,这里就出现了隐遁的修士。他们靠木梯和绳索攀上了高耸入云的峰顶,居住在天然岩洞内,祈祷、赞颂和忏悔。

99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建筑遗产》组照之一,摄影/Martina Viglasska(斯洛伐克),拍摄于沙特阿拉伯,第10届建筑文化类文献奖。沙特阿拉伯总是给人黄沙万里的印象,这里不仅有公元之初的玛甸沙勒遗址、欧拉古城中精美的建筑,在阿西尔省、奈季兰省也一样可以看到从民间到王宫的由简入繁的房屋样式。

100中国


 

 


《丝绸之路上的新疆手工艺》组照之一,摄影/金炜(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拍摄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第10届生产商贸类记录奖。丝绸之路是无数条历经数个朝代、覆盖范围广阔、涉及民族众多的文明交汇通道,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新疆都是其必经之路,如此等得天独厚的文化交融条件,让这片土地既充满奇思妙想的生发,也保有古朴深厚的遗产。

精彩推荐